直击危化安全痛点 需要科研机构支撑——记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机构交流研讨会
来源:《劳动保护》杂志
发布时间:2023-07-04
次浏览

  202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16.6万亿,同比增长14.4%,利润总额1.13万亿,连续第二年保持在万亿元以上,化工行业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但是身处关键期的化工行业,面临着危化品本身固有危险特性没变,化工行业的高风险性质没变,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旧风险不断叠加并进入了集中暴露期。
  直击这些痛点,破解危化领域系统性安全难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更离不开危化品安全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强强联合,齐力攻关。6月27日,北京,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里,一场围绕安全研究机构协同支撑工作机制的会议——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机构交流研讨会胜利召开。
  

聚焦重点
协同推进支撑机构发展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广宇在会上发表讲话,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监管一司、二司及科技信息司的相关负责人,与来自全国多地的7家化工安全研究机构的代表共话机构发展现状及最新安全支撑技术,并商讨如何提高整体协作水平和科技攻关能力,有效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危化品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挑战。
  孙广宇指出,作为国内顶级的化工安全研究机构,重点业务工作要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聚焦”。一要聚焦重大风险防控,把防控重大风险作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二要聚焦用现代手段推进危化品安全向事前预防转型;三要聚焦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聚焦破解影响制约危化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攻关;四要聚焦一流研究机构目标,紧盯科技发展前沿,按照建成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国家的进程要求,动态完善发展规划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孙广宇提出,要充分发挥协同支撑机制作用,有力保障促进危化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享人才、技术、信息、实验室、研发基地等资源,构建开放式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注重协同攻关创新,围绕“痛点、难点”问题,由“被动支撑”向“主动支撑”转变,采用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在解决“卡脖子”难题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注重培育壮大“生态圈”,以分工合作、协同创新为根本,以核心成员为基础,进行动态调整,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研“生态圈”。
  

分享技术与成果
协同机制推进中


  鉴于应急管理部对危化品安全研究机构协同支撑工作机制的工作要求,各研究机构都派出精兵强将,向与会人员介绍所在研究机构的最新、最成熟的研究成果。
  一直深耕于氢能安全的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HSE风险评估研究所所长于安峰,介绍了氢能安全创新平台的研究进展。他说,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30余个国家发布国家氢能规划,氢能已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氢能安全创新平台建设真实尺度泄漏扩散燃爆实验平台、临氢材料与零部件测试平台等20台(套)先进装备,总投资超过1.2亿元;承担20余项氢能安全国家及中央企业重大科技任务,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参编氢能相关标准5项,完成5项氢能安全标准草案编制;编制氢能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成立氢能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从上述数据可见,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来自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钻采研究院井控首席工程师、博士殷志明以《深水钻井井喷事故情景构建及井控应急能力评估》为主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殷志明谈到,截止到2015年12月,全球共发生海上井喷事故611起,作为极高危行业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有统计的井喷、燃爆事故80%发生在钻完井阶段,运用情景构建管控风险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灾难开展应急准备的一种战略性思维工具。
  正是看到这一工具的优势,殷志明进行了井喷失控过程模拟分析、井喷天然气扩散及燃爆风险分析、平台翻沉后应急救援情景分析等多项研究,并预测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发展,情景构建将由单线程向智能化多线程随机推演方向发展,与事故态势实时结合,给出应急预案和资源。
  郑洪龙博士,来自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介绍了自己有关可靠性的研究。他认为,可靠性一定能大兴其道,一方面,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即技术进步必然提升产品性能,也提升其可靠性;二是管理发展的必然,从关注局部到关注系统,从关注物理状态到关注功能状态,系统的功能状态就是可靠性。
  沈阳化工研究院是我国精细化工安全领域的先行者。该院化工安全技术与工程中心主任、博士马晓华,围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进行经验分享。她认为,全流程反应安全评估从原料投入生产开始,到最终产品产出为止,包括原料预处理、分步化学反应、产品分离及精制等涉及的所有反应过程,相关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副产物,蒸馏、干燥、储存等单元操作,均应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流程分布在多个车间,要对该产品的全流程全面开展评估。
  对化学品快速识别技术有深入研究的上海化工研究院安全工程中心主任肖秋平介绍,当前,生产经营过程中,执法部门检查时乃至事故后救援中,都会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品,快速识别化学品已经成为综合治理、执法检查、应急救援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而肖秋平所在的机构从众多快速识别技术中,力推精准快速、无损检测的拉曼光谱,并在实践中助力政府监管部门危险化学品执法检查、事故调查以及交通部门货物安检、禁运查处等。他也认为,未来,拉曼光谱与太赫兹光谱多波段融合联用将使其成为各类化学品最有效的普适性检测手段。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多英全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安全定量风险评价技术与应用》为题,介绍了中国安科院20余年持续公关的技术成果,主要成果包括基于重大危险源的事故预防控制理论、危化生产储存装置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化工园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价及安全规划技术、危险化学品定量风险评价软件系统集群等。
  其中,危险化学品定量风险评价软件系统集群研发了定量风险评价系列商业软件7套,实现了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在危险化学品领域由点到线到面的危险源全覆盖解决方案,并且这项成果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打破了商业垄断。目前,它的客户量达260家,市场占有率超过85%。上述所有科研成果引领了我国定量风险评价技术,有力支撑了我国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孙秉才、娄仁杰两位专家分别从危险气体泄漏红外光谱成像监测技术、油品输送过程静电风险评估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并和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会议还共同审议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机构协同支撑工作机制,为下一步机构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转载自《劳动保护》杂志2023年8期“特稿”栏目,作者包冬冬,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