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HISTORY
历史沿革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是应急管理部直属的综合性和社会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 其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隶属于国家劳动总局的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随着历次机构改革,先后由劳动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领导, 2004年9月由中编办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1980年5月至1999年4月
 
1999年4月至2004年9月
 
2004年9月至2018年3月
 
2018年3月至今
 
 
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时期

  1980年5月4日,国家科委正式复函国家劳动总局,“同意在北京筹建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属国家劳动总局直接领导”。1996年,经中编办批准,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加挂“劳动部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中心”的牌子。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劳保所”)先后隶属于国家劳动总局、劳动人事部、劳动部。劳保所当时的重点工作是研究制定劳动保护科研规划、安全与卫生工程标准,事故分析和预测方法以及有关科技政策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劳动保护监察立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开展安全技术除尘、噪音控制技术、仪表以及个体防护用品检验规程等研究项目。
  成立之初,劳保所内设学术委员会、4个研究室和3个职能处室。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研究室增加到7个,即粉尘危害研究室、化学危害研究室、物理因素危害研究室、事故研究室、矿山研究室、情报研究室、个体防护用品研究室,并新增了技术开发部。1991年和1994年,经劳动部批准,分别设立了劳动保护检测技术中心和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中心。
  在仪器设备方面,拥有可控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红外分光光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激光测尘仪及便携式粉尘检测仪、精密声级测量系统、高分辨率频谱分析仪、FFT信号分析仪等精密仪器,科研设施初具规模。在听力保护技术、呼吸性粉尘测量技术、毒物治理、作业环境粉尘恒流采样器、个体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其中呼吸性粉尘测量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八五”期间,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易燃、易爆、毒物泄漏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和“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监控及预警技术研究”,对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青岛和成都六城市重大危险源进行了普查并制定了相应治理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一阶段,劳保所取得科研成果100余项,有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易燃、易爆、毒物泄漏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技术成果被列入科技部“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防N-亚硝胺口罩滤材”和“天然功能饮料的开发与应用”被列入1999年国家级星火项目计划中。
  劳保所出版有《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双月刊)、《世界劳动安全卫生动态》和不定期的《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集》。
  劳保所当时同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社会安全协会(ISSA)、日本中央灾害防止协会(JISHA)、日本安全工学协会(JSSE)、日本劳动省产业安全研究所、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和加拿大魁北克劳动卫生与安全研究所(IRSST)等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